“肝胆”相照写大义——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纪实
2016-01-04 16:07 本文来源:原 创 作者: xck 点击量: 2
专题报道
宋·赵令畸《侯鲭录》有云:“同心相亲,照心照胆寿千春。”对于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的医护人员而言,他们每日的工作就是“照心照胆寿千春”。
在百度词条解释中,肝胆外科主要研究肝细胞癌、肝胆管结石、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所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这些病是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的重大疾病。
走进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你会发现,这里的医生全是男儿身。“工作强度太大,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很好的体力。”科室主任宋新如是告诉记者。
环境的改善、设备的完善、人才的发展,宋新说,医院领导一直十分关心这个科室的发展,自2007年分科独立出来之后,代表着湘西州肝胆专业最高水平的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在举全院之力之下,“技术、能力,一年一个台阶。”特别是2015年来,科室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领域,先后创造了两项纪录——成功实施我州首例联合巨创手术、成功开展我州首例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手术。
“肝胆”相照写大义
——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纪实
记者 向微 通讯员 邓涵 高翔
2015年上半年,记者曾采访了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年轻的医生王文儿。一位被医院领导称赞“满腹才华”“年轻有为”“州人民医院年轻人的榜样”的医生。他热爱工作、刻苦钻研、心系病患的事迹令人印象深刻。
2015年11月26日,在科室主任宋新和副主任周旅的配合下,州人民肝胆外科成功实施了州内首例联合巨创手术。来自凤凰县的46岁患者包某某,满脸感激地向记者诉说医生们的好,“技术高”、“服务好”、“人好”。
2015年12月8日,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再次传出喜讯——由王文儿负责开展的首例腹腔镜下解剖性右半肝手术获得成功。这次,泸溪县武溪镇的患者许某某幸运获救。她高兴地将伤口展示给记者看:“只钻了几个洞,手术后恢复得又好又快!马上就能出院了。”
说到这些成绩,科室主任宋新难掩喜色。
在学习中成长
“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科室没有发生一起医疗纠纷。”宋新在说这话时,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笑得骄傲而自豪。
2007年,肝胆外科从州人民医院普外科独立出来。“很担心,医护人员比病人多,最初只有7个病人。”医生杨定华回忆。
为什么担心?“能开展的业务范围很小。”宋新坦言,那时候,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只能诊断治疗一些常规的肝胆方面疾病,“设备欠缺、技术落后,最多只能做做胆囊结石类的小手术。”科室副主任医师、科室建科元老之一的姚本能也告诉记者,“建科之初,科室连最基本的胰十二手术都拿不下,前两年只做了2台此类手术。”
设备可以购置,当务之急还是得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所以,当时的科室主任、现在的州人民医院副院长罗勇的建科第一招,便是让科室的医护人员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除了通过网上观看视频、自己学习、互相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外,最重要的是,让科室的6位医生走出去学习。“我们6个人轮流出去,短的1-2周,长的2-3个月。”宋新介绍道。
学了就要用,因为时间不等人,所以到了2007年底,这个科室迎来了第一场“硬仗”——一位肝硬化患者的手术。
经过详细的诊断和检查,经过多方论证,此时的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完全有能力拿下这台手术。但是,6名医生还是非常紧张,“毕竟我们从来没有自己主过刀。”宋新永远忘记不了当时的紧张和忐忑,“压力很大。”但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这台手术如期进行。“虽然术中出了不少血,但手术还是很成功。”
而真正的考验才开始。熟悉外科医生职业的人都知道,对于外科医生而言,最难的不是手术,而是术后的康复。对于第一位大手术病患,宋新和同事们每日战战兢兢,“每个人一天要去看无数次病患,”即便有值班医生,到了晚上,离医院住得较近的宋新临睡前还要去看一眼,“不看不放心。”科室的这种紧张,一直持续到那名病患康复出院。
“我们想成功。”这是当时6人的心愿。也是以此为契机,他们渐渐开始着手一些复杂的手术,然后发展到做肝切除手术,肝肿瘤、胰腺癌的手术等。与此同时,科室开始收集一些复杂的病例。
到了2011年,肝胆外科同别的科室一样,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在宋新的努力下,借着新院的搬迁,这个科室成为了院里的重点扶持对象。特别是一批设备的引进,如胆导镜、腹腔镜、血管外科包等几百万外科器械的进驻,更是为这个科室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室副主任周旅现在谈到第一次看到这批设备时的心情依然激动。“你们可能不知道,对于外科医生而言,设备的好坏有多重要。”他举例道,比如胆导镜,老式的图像不清晰,而新购置的则十分清晰,有利于医生的判断;血管外科包是大手术必备的设备,能够制止术中大出血。有了这些设备,科室就能开展很多以前不能开展的业务,比如胆道结石,以前必须开腹,但有了腹腔镜,只要在病患身上钻几个洞就能进行微创手术,“住院时间短、康复快、损伤小。”周旅说,这对广大胆道结石病患不能不说是巨大的福音。
在团结中进步
在记者的采访中,团结,是受访者都会提到的一个词。
杨定华说,“我们科室遇到什么事都会共同面对,大家很团结。”
宋新说,“我们科室很团结,许多病患的救治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人会袖手旁观。”
2015年7月刚刚进入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工作的研究生周国超说,“来这里工作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团结,氛围很好,不会觉得陌生,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回想这半年的工作感受,周国超直赞来对了。他告诉记者,当初,是一位在怀化医院工作的同学推荐他来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工作的,“我同学告诉我,州人民医院医疗设施、综合水平在湖南地市级医院里排名第一。”怀着几分憧憬,周国超将自己的简历投向了这座于他而言十分陌生而又偏远的南方城市。然后,周国超专程来到州人民医院有了与科室主任宋新的第一次见面。“看了环境,听主任介绍了科室的情况,觉得一切比想象中的要好。”于是,这位同时被几家大医院邀请的高才生最终选择了吉首。
“对我而言,我更看重的是这家医院的上升空间,是这个地方能给我提供多大的舞台。”周国超说,这是他选择留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名以高学历人才被引进医院的意气风华的年轻人,周国超最初是有几分自得和骄傲的,但是,上班第一天,却碰到了一件令他再也没有了轻视之心的事——当天,在科室的安排下,他参与了一起腹腔镜下胆切、胆控手术,“在手术中,前辈们固定胆囊管的方式竟然跟我知道的不一样。”周国超发现,这种他第一次看见的固定胆囊管方式更方便、快捷而且更安全。手术后才得知,这是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自己创造的一种新型方法。“很惊喜!”周国超笑道,这种浓烈的学术氛围是他之前未料到的。
而通过之后的接触,周国超发现了更多的惊喜。“这里有外科医生都十分心动的动手机会,技术也丝毫不逊色一些大城市里的大医院。”特别是在对待遇到疑难病症病患时,这个科室会举全科之力选择迎难而上的职业精神更是令周国超既钦佩又心动,“在读研期间,我曾经到过一些大医院,看见他们对于一些没有把握的病人会往外推,因为怕承担风险。但是,如果都这样的话,我们的学术将没有进展。”
宋新总结道,肝胆外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除了科室同志们的团结之外,就是时刻保持着一份面对复杂的病症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正是这种不怕担责,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认识新的病症,并尝试新的方法。所以技术自然提升得就快。”
在创新中发展
到目前为止,这个科室已经自创了许多创造性的手术。如一开始就震慑住周国超的技术,宋新介绍那叫胆管切开取石侧壁梯管引流,已经获得州内专利。又如胰腺假性囊肿早期一次性手术的问世,据介绍,此前胰腺假性囊肿手术一般要在病患发生半年后才能开展,为了帮助病患早日解除病痛,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通过共同努力,创造了这一技术,病患只要发现是胰腺假性囊肿就可以立马手术,从而减少病患的痛苦。迄今为止已经有30例病患获得早期康复。
良好的医疗环境和技术,当然能吸引像周国超一样的优秀人才前往,到现在,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已经拥有4名研究生。而2007年建科的时候,这个科室一个研究生都没有。“5个医生,10个护士。”姚本能介绍道,现在科里已经有2个主任医师、1个副主任医师了,2015年,又新晋了2个副主任医师。
除了吸引优秀医护人员,前往看病的病患也是络绎不绝。走进肝胆外科病房,当初只有7个病人的现状已经一去不复返,相反,48张病床座无虚席。姚本能说,很多时候,病房里得加床。
“以前必须去省城才能治的病,现在在这里就可以解决,既方便又节约了成本,你说我们本地的病患会选择在哪?”提起这个话题,宋新很是得意。
2015年,一位在浙江打工的凤凰病患住进了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病房。这是一位全肝结石患者,此前已经有10多年的病史。最近一次复发时,他去了杭州几家大医院就诊,均因手术难度太大被婉拒。回乡后,因为疼痛难忍,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州人民医院。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的肝胆外科没有推开他,宋新和同志们为他精心的安排了治疗方案,并成功为这名患者实施手术,让患者从此拥有了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
一位来自永顺农村的切肝患者,曾先后到湘雅等地做过3次手术。最近一次来到州人民医院时,是因为实在拿不出去省城的10多万元手术费。“他开始是不相信我们的,反反复复问我们能不能把手术做下来。”宋新告诉记者,经过耐心地沟通,这位病患也在肝胆外科成功手术并康复出院,“费用不到省里的三分之一。他后来还给我们写了感谢信。”
而令姚本能记忆深刻的,是一位85岁高岁的肝胆管结石患者。这名患者到省会医院就诊时,因为考虑到老人家年纪大、食欲不好,手术风险非常大,所以建议他保守治疗。但是,日日的疼痛让老人已经毫无生活质量可言,于是,老人跟儿女们商量后决定冒险手术,而抱着叶落归根的思想,他们选择了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姚本能恰好是老人的主治医生,“不切肝脏效果不好,如果切的话就相当于鬼门关走一趟。”在多方思虑之后,姚本能找到老人的儿子,建议老人切肝。在姚本能和同事们的精心准备下,手术非常成功。术后,老人恢复十分顺利。而在医院的2个月时间里,老人更是与姚本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时耍小孩脾气家人谁也劝不住,只有姚本能去他才会制止。
上手术台于肝胆外科医生而言,是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一天做三、四台手术很正常。”姚本想了想告诉记者,他最多一天曾经做了7台手术。
科室从一年做不到几台手术,到如今一年做几百台手术,近几年来,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以惊人的速度为湘西的医疗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迄今已经造福了千千万万的湘西群众。
“知道我们为什么腰板硬吗?首先是我们的技术过硬,一般省城大医院能做的,我们都能做,而我们没有把握的,还有全国的专家做我们的后盾。”宋新乐滋滋地告诉记者,通过将专家请进来、送医生出去学习等途径,代表国内肝胆方面顶尖技术的许多专家都成为了科室同志们的老师,“徒弟有难,师傅怎么可能不帮忙。”所以,在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一旦遇到疑难病症,事实上就是一次全国专家会诊的聚会。
“建科之初是担心没有病人,现在是病人太多忙得顾不了家。”宋新开玩笑道,“你看我们科室,还有几个大龄医生没有对象。就是因为没有时间。”早上6点30分起床,7点赶到科室,查房、看医嘱、看门诊、为病人手术。这是肝胆外科所有医护人员的日常生活。
“8年前分科时,大家非常沮丧,也有迷茫。”姚本能感慨道,“当时的科室主任罗 就鼓励我们,说只要尽职、创新,把科室业务做起来,是有前途和光明的。果然,我们迎来了光明。”尽管姚本能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经常抱怨他:“爸爸你怎么从来没接过我。”但姚本能说,想想科室的今天和明天,他就觉得前所未有的安心。
编后语
或年轻朝气、或沉稳冷静、或睿智进取,他们是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的12张面孔。但在湘西肝胆技术的发展路上,他们却目标一致,互补互助、携手共进,创造了一个个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