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井冈山 再唱映山红
2017-12-14 10:19 本文来源:未知 作者: 全书林 点击量: 9几经周折,我们机关支部30余名党员最终还是踏上了赴井冈山红色革命之旅学习的征途。660多公里的距离,由于一路限速和遇上堵车,我们花了将近12个小时才到目的地。但是一路上大家欢歌笑语,干劲十足,没有一丝抱怨。以前,井冈山只是在教科书、电视电影上见到过,当这个“燎原星火”、“红色圣地”映入我们眼帘时,我们内心都被这种情绪点燃起来了。
接下来的安排里,我们认真听取了江西省委党校教授所讲授的《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以及《学党章常规、学系列讲话,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等课程,大家还学唱了《映山红》、《十送红军》、《团结就是力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耳熟能详的红歌,让大家深入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阶段,井冈山精神科学内涵和传承途径,并在红歌教学中体验了严肃活泼的气氛。
伴随着一路的赞叹和惊呼声,沿登山公路盘旋而上,我们赶往慕名已久的黄洋界,寻访革命前辈战斗的遗迹。站在地势险要的黄洋界哨口,再也看不见战旗飘动,听不见呐喊声震天,但我身旁的炮台和身后横竖两块纪念碑,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几十年前军民齐心协力,以不足一个营击溃敌军两个团的历史佳话。黄洋界上最受欢迎的恐怕就是那门具有传奇色彩的迫击炮了,据介绍,当年它用一枚炮弹击中敌军指挥部,让敌人误以为红军主力回来了而仓皇撤退。
伴随着一路的赞叹和惊呼声,沿登山公路盘旋而上,我们赶往慕名已久的黄洋界,寻访革命前辈战斗的遗迹。站在地势险要的黄洋界哨口,再也看不见战旗飘动,听不见呐喊声震天,但我身旁的炮台和身后横竖两块纪念碑,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几十年前军民齐心协力,以不足一个营击溃敌军两个团的历史佳话。黄洋界上最受欢迎的恐怕就是那门具有传奇色彩的迫击炮了,据介绍,当年它用一枚炮弹击中敌军指挥部,让敌人误以为红军主力回来了而仓皇撤退。
现场教学课程里,我们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这里全面地记录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从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间的整个过程。我们在馆内一步一步走着,目睹着井冈山怎样从一块默默无闻的土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地。我知道,我们脚下每迈出的一步,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铺垫而成的。我的脚步因此变得沉重而缓慢了,不愿放过这博物馆里的每一个细节。两年零四个月,在历史长河里只是短暂的瞬间,毛主席在井冈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却续写了跨世纪的辉煌。


我们身着红军军装,头戴军帽,走过茨坪毛主席的故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哨口、朱毛挑粮小道、小井红军医院等革命圣地,一幅幅革命历史画面出现在眼前,红米饭、南瓜汤、毛主席的读书石、朱德的扁担、红军战士们打造农具武器的生活景象,活灵活现的刻在我的记忆里。


在小井医院参观,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老红军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同志。她,为了革命,将刚出生26天的儿子送了人;她,身为高官,却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干了一辈子的护林员;她,将所有工资全部捐给贫困地区。她,用对信仰一生的守候带给我们井冈山之行最深层的感动和最深刻的思考。在小井医院的曾志遗物陈列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张被框起来的皱巴巴的白纸照。走近一看,那是一封白纸黑字的遗书,遗书上,曾志写道:“我生命熄灭时的交代: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京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告打扰;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决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发消息,不要写生平……”这是一个老党员用一生讲述坚守信仰的故事。 她的行为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 她所作的种种,凸显出一个人为了理想奋斗一生的信念。



通过这次学习,我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死难先烈,井冈山之行是一次“学习之旅”,它让我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更是一次“蜕变之旅”,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但更重要的是我领悟了一种精神——井冈山精神。这种精神不但是革命胜利的根源,同样也是实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取得成功的一个根源。我们党的事业的伟大、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要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坚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本职,讲党性、重品行、淡名利、讲奉献,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为我院的事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