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决策需要科学思维——评《科学决策与战略思维》
2016-03-14 14:51 本文来源:原 创 作者: 龙建明 点击量: 6
作为“中国红色经典案例”丛书之一,《科学决策与战略思维》立意不错,所取的绝大多数案例很经典,但遗憾的是没写到位,特别是决策背后的思维运用分析的着笔太少,写不到点子上,题意hold不住,未免流于历史事件的复述之嫌。在阅读中,我感觉它说出来的是“战略决策”,想说而辞不达意的是“科学思维”,题目设计略显错位。但如果读者对思维有定见,仍然可以案例中读出真知灼见,一睹共产党人重大战略决策的思维风采。
这些年,我坚信决策是领导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决策水平取决于思维水平。领导和管理不是一回事,层次不一样嘛。有管理力的人未有领导力,有的人在管理岗位上干了很多年,尽干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看上去也学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管理按部就班,层次和水平上不去,老问题只有老办法,新问题没有新思路,类似问题也没有通用之法,再小的新问题一出现就“大纠结”,非得高人出手才能“茅塞顿开”。为什么呢?就是思维出问题,思维水平太低了。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在现实管理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人家一开口,就知有没有”,高下立判。我们也经常发现,管理上糊涂的人,不是在一时糊涂,而是总是糊涂。相反,厉害的人,不管在什么问题面前,即使在专业方面不可能样样精通,但脑子总是很清晰,总能给人以启发。所以,不要指望一个头脑不清、脑洞未开的人会在第二天就清醒起来,因为他不是睡眠不足、休息不好;但可以相信一个头脑好使的人,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总能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和“景深”。为什么?因为思维决定了。
不难看到,同样作为领导者,甚至是高级领导人,通过决策仍然可以看出思维水平的高下。在特定历史时段的战略决策,杰出领导者表现出严丝合缝的精妙、起承转合的从容、大捭大阖的气势,仍然使他们赫然定格在思维历史的顶端。思维的水平有基础、有定势,有方法、有方式,但是,执政党的任何成功的重大决策无疑都是正确应对历史的产物,科学决策背后的思维运用自然离不开历史的信息,也就是决策者能够站到历史的高处,娴熟运用思维工具,在扑朔迷离中取舍、加工某个时空维度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断。
但凡战略决策,都不是零敲碎打,而是必然有一个大的架构在支撑。比如“万隆之行”、“中美乒乓外交”、“医疗援非”等战略决策,都是建立在国家领导人对全球战略的深谋远虑之下。就是说,战略决策之前,要有更大的战略考量,比局部决策要先全局决策,全局决策要有哲学考量。小岗村农民为大包干签“生死状”,其实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决策,只是被逼无奈,是“跳河一闭眼”豁出去而已,直到后来安徽省委和中央决定推行大联产承包制,才是真正的决策。
和杰出领导者相比,难道很多人的问题就是绝症了吗?也未必。思维是一道坎,翻过去就好了。很多关于思维论的书,把思维搞得玄之又玄,让人望而却脚。但在这套丛书的总论中,关于这本书的论述有一句话说很好:“我们通过案例分析认为,领导者的能力是实践锻炼与学识积累的结果”然而问题是,实践锻炼要有机会、有心力,学识积累需要钻劲、需要耐力,未必人人都可以做得到。此外,思维的基础是头脑,思维飞跃对生理元件的要求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一个人无论是否进入决策层,都要在学习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像锻造兵器一样去锻炼自己的思维。但是,如果你发现自己不是那块料,实在上不去了,那也不要紧,毕竟“千军易得、一将得求”,决策之后的事更多,专心去执行,提高执行力也很不错啊。
相关书目:
科学决策与战略思维,孟艾芳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73千字,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定位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