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二科为一内脏反位病人实施微创手术
发布时间:2019-09-12 14:27
本文来源: 未知
分享到:
妙手施巧技 “镜面人”获新生
——肝胆二科为一例内脏反位病人实施微创手术治疗
48岁的龙女士是花垣县人,近2月来反复感左上腹疼痛不适,经当地医院一检查却有“重大”发现,患者患有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因结石梗阻引发的胆管炎导致腹痛症状。正常人肝胆疾病导致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不适,患者却表现为左上腹部疼痛不适,原来,患者的腹腔内脏器官反位,本应长在右上腹部的肝胆等器官却位于左上腹部,因此引发了上述症状,且日渐消瘦,考虑到病情复杂,患者转来我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患者入住肝胆二科后,经完善相关检查,证实患者腹腔内所有脏器180°反位,就是人们俗称的“镜面人”。医生们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的结石主要位于胆总管和右肝后叶胆管,且合并肝叶萎缩病变,按照疾病处理原则,需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右肝后叶切除手术。切除的病变肝脏即患者的“左肝后叶”,这给医生们带来了难题,虽然肝叶切除包括腹腔镜肝切除已成为肝胆外科的常规手术方式,但是针对“镜面人”的肝切除手术尚无经验,经过查阅相关文献,科内医生们反复讨论之后对患者进行科学客观评估:虽然“镜面人”的内脏全部错位,但只是内脏位置发生变化,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并未改变,这意味着手术除位置反位之外,操作流程和既往的手术一样,这给了医生们极大的信心!接下来,针对该病例的手术方式,是采取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下完成,这又是医生们面临的两难选择!传统的开腹肝切除手术术式经典,术者触感好,能用双手精确操控每一个手术细节,但创伤大,恢复慢,而腹腔镜肝切除是利用先进的操作器械在光镜下完成复杂的手术操作,其创伤小,恢复快,目前在肝胆二科已成为很成熟的技术,分科一年以来,基于微创手术的加速康复治疗理念已经贯彻到每一个病例的细节,加上多例腹腔镜下右肝后叶切除术积累的成功经验,肝胆二科的医生们决定迎难而上,为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右肝后叶切除手术。
考虑到肝内错综复杂的解剖结构,明确病变肝脏与邻近重要管道组织的关系,医生们再次和患方沟通并取得理解和支持,利用最新的计算机多维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及多维测量技术和专业网络技术对其CT图像进行3D可视化处理,提供了数字化三维模型,医生们更清晰的了解病变器官及周围器官的立体组织结构和管道变异情况,制定了更为精准的手术方案。同时,为了避免手术过程中的医源性损伤,医生们为患者进行了术前模拟手术,决定逆向思维,优势右手为主操作,从穿刺孔的布局,术者的站位,助手的配合,麻醉师的操作...具体每一个操作细节均在模拟器上进行了模拟,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坚定了术者的信心。
手术于8月23日进行,由科主任姚本能主任医师和周后平副主任医师组成“双主刀”的手术团队,以右侧站位为主布局穿刺器,“五孔法”充分避免了手术操作中的“筷子”效应,成功分离第一肝门及右半肝的炎症粘连,充分显露纤维化病变的右肝后叶,顺利切除胆囊,打开胆总管探查取石,之后,克服操作上的重重困难,完成右肝后叶的解剖性切除,在麻醉师的密切配合下,历时5小时,在完全腹腔镜下圆满完成手术,患者安返病房。
“镜面人”的术后管理是接下来医护们面临的新的问题,所有监测仪和引流管的放置都和平常相反,必要时需要反向操作,习惯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监测数据的误差,医生护士们不断沟通,积累经验,为患者实施科学的术后加速康复管理,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各项指标接近正常,顺利拔除各种引流管,近日已经康复出院。
“镜面人”的成因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正常变异,是心、肺、胃、肝、脾、肠等内脏转位 180°,全部长反了位置,就像正常人在镜子中的影像一样,其概率约为百万分之一,在医学界较为罕见。正常人胆管炎发作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放散至后背,“镜面人”患者却表现为左上腹部疼痛,同样向后背放散,该患者在州医院完成了影像学等检查,确认为一例典型的“镜面人”。通常行腹腔镜手术时,主刀医师和助手已形成固定的操作习惯和模式,而镜面像患者需反向搭配,手术顺序步骤和正常一样,习惯的改变有造成术中误伤周边脏器的可能,导致不良后果。针对“镜面人”的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目前国内外文献鲜有报道,该手术得以顺利完成,得益于精确的术前设计,术前3D可视化有助于精确判断肝内重要的解剖标志,医生们针对术前资料细致的研究,熟悉了“镜面人”的肝内脉管的走行,精准把控切肝范围。遵循人体工程学原理,不断“反向思维”,针对术中具体操作难点进行术前模拟操作,并突破技术瓶颈,找到解决方案。术后医护合作,不断思考,为患者实施有效的加速康复管理措施,为类似罕见病例积累了宝贵的诊疗经验。
术前CT
术前3D可视化(前面观,后面观)
穿刺孔的布局
腹腔镜下病变肝脏的显露
肝切除后的创面
切除的标本
患者出院时与医护人员留影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