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一病区诊治一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
发布时间:2018-06-29 16:37
本文来源: 未知
分享到:
近期,湘西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诊治了一例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经过完善检查,确诊为比较罕见的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麻某某,女性,76岁,因突起左侧眶额部胀痛、左眼睑下垂半月余由急诊科收入神经内科一病区诊治。入院时值班的张逸夫住院医师按常规考虑痛性眼肌麻痹,不排除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急诊给予了脑血管动脉CTA检查,但当时报告未见明显动脉瘤及脑血管异常。值班的张逸夫住院医师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立刻通知二线医师田勇副主任医师查看患者。
接到下级医师的请求,田勇副主任医师放下没有吃完的晚饭,立刻赶到病房,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及体查,认为左侧动眼神经麻痹诊断明确,患者没有明显发热,不太支持痛性眼肌麻痹,没有其他神经功能缺失,入院颅脑CT正常,不支持中脑梗塞,为了排除左侧后交通动脉瘤,田勇副主任医师直接赶往CT室,在CT室工作站仔细阅读分析,确实没有发现后交通动脉瘤,但凭借明锐的经验,发现了可疑的双侧海绵窦早显征象,高度怀疑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个比较少见的脑血管病变,没有经验的医生,很容易漏诊。
一旦怀疑DAVFs,神经内科一病区医生迅速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完成脑血管造影,第一时间确诊患者为海绵窦区DAVFs(供血动脉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向左侧岩下窦及通过海绵间窦向对侧岩下窦引流)。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临床较少见,它是海绵窦、侧窦、矢状窦等硬膜窦及其附近动静脉间的异常交通,为颅内外供血动脉与颅内静脉窦沟通,多见于成年人,其供血动脉为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或椎动脉的脑膜支,血液分流入静脉窦。由于动脉血液直接流入静脉窦而导致静脉窦内血液动脉化及静脉窦内压力增高,从而使得脑静脉回流障碍甚至逆流,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代谢障碍、血管破裂出血等病理改变。该病人正是由于海绵窦区的DAVFs,向海绵窦区静脉引流,导致左侧海绵窦压力增高,出现左侧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对于该病,首选经静脉入路的瘘口胶栓塞。但该病不仅少见,而且由于DAVFs的结构复杂性,以及病变周围有许多重要的组织结构,如果靶点没有完全栓塞,很容易复发,如果不慎栓塞了正常结构,有可能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上栓塞胶的弥散相对难把握性,所以DAVFs的治疗被誉为神经介入治疗的皇冠上的宝石,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该病人瘘口引流量比较大,如果不及时闭塞瘘口,不仅动眼神经麻痹无法恢复,而且随着瘘口进一步扩大,如果出现皮层静脉的引流后,将可能使病变更加复杂,并可能出现严重的颅内出血。
由于该病人为精准扶贫户,没有条件到上一级医院进一步治疗。看着病人难受的表情和期待的目光,神经内科一病区全体医护人员急在心里,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由神经内科大主任黄天清及一病区主任向本友组织,经过科室全体医生讨论,并与病人及上一级医院专家教授的充分沟通,最终决定承担手术风险,请湘雅医院刘凡教授来本院指导手术。
最终,经过充分准备,凭借精湛的技术,手术组田勇副主任医师、梁承财主治医师在刘凡教授指导下,在护理人员及麻醉师同力合作下,顺利通过颈内静脉-岩下窦入路,采用弹簧圈辅助加注入onxy胶的方式完全闭塞瘘口,患者术后没有神经功能缺损。
术后患者头痛迅速缓解,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在术后1个多月左右开始恢复,目前还在随访中。
术前可见动眼神经麻痹,左侧眼睑下垂
术后一月余,左侧动眼神经麻痹明显好转,头痛完全消失,眼睑可以部分睁开
湘西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目前不仅能够独立完成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术、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急诊颅内血管闭塞血流重建术等常规神经介入治疗,而且和上海长海医院、长沙的湘雅医院及湖南省人民医院的神经介入专家教授常年保持联系,能够得到他们大力技术指导和支持,可以开始完成如DAVFs等复杂神经介入的治疗,能够为四省市边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使老少边穷地区的老百姓享受先进的神经介入治疗。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