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常识
2013-05-13 00:00 本文来源:原 点击量: 10
一、门诊购药应知
用药应当处遵循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原则。因此,门诊购药量一般宜短不宜长,尤其是暂时无法确诊或肯定疗程的情况下,医生不会开超规定的药量,病人也可以决定是否购药,一旦购药再退药,按规定将会有前提地退药,且要走复杂的程序,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有规定:门诊开药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有些慢性病、老年病或因路途较远等特殊情况,门诊开药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且应告知患者长期服药时应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简单的处理办法。建议确需长期服药者,应先购七日内的量,服药期间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感觉合适再购用较长时间的药量为宜。
二、发出的药为何不能退
首先,因为药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其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经窗口退回的药品,一方面无法确定其是否按药品要求的保存条件进行贮存,特别是夏天的高温、光照,直接影响药品质量以及退回后再次使用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会让某些人有可乘之机,取走正式厂家的药品而将假药退回,加之批号不同,都会给医疗工作和病人用药埋下安全隐患;此外,对于退回的药品归位时,错误放置的风险会增高,同时也易引起交叉感染。因此,卫生部规定:“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除药品质量原因外,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各医院也有配套的相关规定,退药须符合相关规定才会退。
三、有些药物不能掰开服用
普通药物掰开服用影响不大,但是缓释药和肠溶药掰开服用就不妥当。缓释类药物是经过特别的制剂工艺制备的,能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当药片被掰碎后,破坏其整体结构,就难达到缓释和长效目的了,甚至会加快释放而导致体内药物浓度骤然上升,引起药物浓度过高或中毒。肠溶药为在肠道内释放,掰碎后会在胃内释放从而影响药效发挥,或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症状。因此药品是否可改变原来的剂型服用,应咨询药师或医师。
六、药品不良反应不是医疗差错、医疗事故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不包括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伪劣药品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所以药品不良反应并不是发生医疗差错、医疗事故,按规定也不能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的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固有属性,任何上市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药品如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出现不良反应,不应认为是药有质量问题。
三、不要随意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通常是指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品,其对病毒一般无效。抗菌药物能治疗很多感染性疾病,其使用有严格的原则,一般不能自行购买服用,更不可滥用,否则,会造成多种不良后果。使用时需注意:1、有感染时才用,无感染时不用。过多使用抗菌药物,会造成对人体某些器官,如肝脏、肾脏损害,或引起毒副作用。抗菌药物的滥用还会引细菌的耐药,这会导致抗菌药物对细菌失效,一旦有感染时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无法控制感染。2、使用抗菌药物要保证足量足疗程。使用抗菌药物要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否则病原菌未被全部杀灭,留存的病原菌会产生耐药性,使感染不易治愈,或前期虽有所控制,后期又会复发,因此不得随意停药;使用抗菌药物也不能随意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否则会引起毒副作用。随意更换药品,这也不利于药物发挥其作用。因此使用抗菌药物一定要遵守医生的医嘱,合理正确使用。
七、家庭储存药品注意事项
如今很多家庭都有一些常用药品,以备不时之需。但药品的储存都要求有一定条件,以防止药品在有效期内质量受到影响,如常温储存指温度为10-30℃;阴凉储存指温度不高于20℃;冷藏指温度为2-8℃。药品的储存的湿度也要求相对湿度保持在45-75%之间,过于干燥或潮湿都影响药品质量;有的药还要求避光或遮光,更还要注意药物不要放在小孩能取到的地方,防止小孩误服。药品都有有效期,建议长期没有服用的药品最好不要私自服用,以免因过期失效、变质而增加毒、副作用,贻误或加重病情。
五、使用某些抗菌药物后不可饮酒
抗菌药物是我们都有可能使用的药,使用有些抗菌药物后不可饮酒,如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头孢美唑、头孢孟多、头孢甲肟、头孢替安等等,以及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或有些降糖药等,均有可能引起戒酒硫样反应(“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用药后饮酒出现四肢无力、软弱、嗜睡、眩晕、幻觉、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全身潮红、虚脱、惊厥、甚至血压下降、呼吸抑制、休克等反应。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救治。因此,患者在服用或注射过此类药后1周内要避免饮酒以及服用含有乙醇的食品。一旦饮酒出现非正常表现应及时就医。